浅谈张仲景与《伤寒论》 张仲景伤寒论


张仲景伤寒论(浅谈张仲景与《伤寒论》)
北宋时 , 太宗诏令“翰林医官院 , 各具家传经验方以献” 。荆南节度使高继冲就将家藏的《伤寒论》编录进上 , 起初被收载于《太平圣惠方》中;治平二年 , 校正医书局林亿辈以高继冲本为基础校修了《伤寒论》;治平三年 , 又校修了《伤寒论》的表里本《金匮玉函经》;根据王洙在馆阁日 , 于蠹简中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 , 又将中、下卷校修为《金匮要略》 , 而且都署名为汉·张机;因此 , 张仲景就被北宋以后的儒医们逐渐公认为“医圣”了!而唐·甘伯宗在《名医录》中所谓的张仲景“举孝廉 , 官至长沙太守” , 也被后人们广泛认同了 。但是 , 根据与张仲景和《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的史料发现 , 其实与历史真相差距很大!
一、张仲景是《汤液经法》的一个杰出传人 , 并非传说中的“长沙太守”
在《三国志》中 , 陈寿为华佗立传而无张仲景;至南北朝时 , 宋·范晔在《后汉书》 , 也只是在《何顒别传》中提及张仲景以“总角谒何顒” , 何顒说:“君用思精 , 韵不高 , 后必为良医”;可见 , 当时张仲景已开始学医了;但也不能排除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对张仲景的推崇 , 范晔因势而为的可能!张仲景显于史书 , 也就仅此而已 。可见 , 唐·甘伯宗在《名医录》中 , 张仲景“举孝廉 , 官至长沙太守” , 多是附会之辞!因为张仲景若真的是长沙太守 , 而且医术又好 , 即使《三国志》无传 , 但《后汉书》绝不会如此记载!而林亿辈的《伤寒论·序》 , 明显是摘录了皇甫谧和甘伯宗的文章;致于明·李濂的《张机补传》和清·陆九芝的《补后汉书张机传》 , 因距汉已久远了 , 所以可信度都不太高!
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说:“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 , 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 , 指事施用” 。至南北朝时 , 梁·陶弘景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又说:“外感天行 , 经方之治 , 有二旦、四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 , 依此诸方撰《伤寒论》一部 , 疗治明悉 , 后学咸尊奉之” 。“张机撰《伤寒论》 , 避道教之称 , 故其方皆非正名也 , 但以某药名之 , 以推主为识耳” 。皇甫谧、陶弘景都是当时的名人名医 , 而且去汉不远;再结合高本、孙思邈本《伤寒论》以及《脉经·卷七》的内容可知:张仲景“论广《汤液》” , 应该确真无疑!
据史料记载:东汉时 , 河南南阳张氏为豪门望族 , 张仲景虽未显于朝野 , 但读书、识字、学医却非常可能;在东汉后期瘟疫横行时 , 张仲景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 , 将《汤液经法》加以论广并书之于竹简 , 也合情合理!因此 , 张仲景就是《汤液经法》的一个杰出的传人 , 并非传说中的“长沙太守” 。
二、王叔和在搜采“仲景遗论”时 , 将张仲景的“论广汤液”撰次为一本《伤寒论》了在品读《伤寒论》的条文时 , 不难发现:有些条文意义不完整 , 有些条文意义不连贯 , 有些条文明显就是错简了;可见 , 王叔和在发现张仲景的“论广《汤液》”时 , 已脱简无疑了!根据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与陶弘景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 再参考高本、孙思邈本《伤寒论》以及《脉经·卷七》的内容可知:张仲景的“论广《汤液》” , 应该是以医案形式大段落出现的、主要演绎《汤液经法》中二旦、四神大小十二方证与纠正失治、误治的一个小册子;因为王叔和没有搞清楚张仲景的三阴三阳六病与医经家的三阴三阳六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 以为张仲景也是论治伤寒热病的 , 所以在撰次“仲景遗论”时 , 就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用条文形式撰次的“仲景遗论” , 割裂了张仲景“论广《汤液》”原本体系 。
2、对脱简的原文 , 除了错简外 , 还用医经家的理论进行完善 , 导致文义多不相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