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郑玄--经学大师
(127——200)
郑玄是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
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 。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
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 , 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的流传作
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 。
上篇郑玄的生平事迹
一、家世与童年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人 。生于东汉顺帝永建二年(12
7年),卒于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 。
郑玄的家世本来比较显赫 。其远祖名叫郑国,字子徒,是孔子的弟子,其后世
封为朐(qu渠)山侯 。郑玄的八世祖郑崇,字子游 。为高密大族,西汉哀帝时官至
尚书仆射,《汉书》中有传 。郑崇为人刚直不阿,很受哀帝的信任和重用,常与宦
官、幸臣董贤等作斗争,后来佞臣诬陷,惨死狱中 。到了郑玄出生时 , 郑氏家族已
经败落了 , 他的祖父郑明、父亲郑谨,都没有出仕,只在乡间务农,家中生活也比
较贫寒 。
郑玄自幼无资聪颖,又性喜读书,勤奋好学 。他从小学习书数之学,到八九岁
时就精通加减乘除的算术 , 不但一般的大人比不过他,即便是读书人,不专门学习
书数者也赶不上他 。到了十二三岁 , 他就能诵读和讲述《诗》、《书》、《易》、
《礼记》、《春秋》这儒家“五经”了 。同时 , 他还喜欢钻研天文学,并掌握了
“占候”、“风角”、“隐术”等一些以气象、风向的变化而推测吉凶的方术 。
郑玄自少年时就一心向学,确立了学习经学的志向,终日沉湎于书卷中,孜孜
以求 。他不尚虚荣,天性务实,有一件小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十一二岁的时候,
他曾随母亲到外祖家做客,当时客人很多,在座的十多位客人都衣著华美,打扮得
焕然一新 , 一个个言语清爽 , 夸夸其谈,显得很有地位和派头 。唯独郑玄默默地坐
在一旁 , 似乎身份和才学都赶不上人家 。其母见状,感到面上无光 , 便暗地督促他
出头露面,显露点才华,表现点阔绰和神气 。郑玄却不以为然,说这些庸俗的场面
“非我所志 , 不在所愿也”(引文见《太平广记》卷215引《玄别传》) 。
郑玄16岁的时候 , 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详熟古代典制 , 而且通晓谶纬方术之学,
又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当地声名远播,被大家称为神童 。当时朝廷的统治者相信
灾异、符瑞之说,把各种自然灾害视为上天对人类的惩罚和警告;而把自然界罕见
的一些现象,如禾生双穗、珍禽异兽出现等,看作上天对人们的奖励和对“政治清
明”的赞赏 。为了证明统治者的行为符合天意,朝廷便鼓励地方官府将“符瑞”逐
级上报,借以神化和歌颂封建统治,麻痹人民 。但当时的吏治已经坏透了,州、县
官吏大都是白囗,写文章也难以象个样子 。这一年民间有人献瑞,不同的两棵秧长
到一起结了一个瓜,称为“嘉瓜”;一枝禾稻结了两个稻穗,谓之“嘉禾” 。县里
要讨好上级,就将“符瑞”的情况写成公文并加上颂辞上报,无奈官吏鄙陋无文 ,
写的东西实在拿不出手,只好请神童郑玄来改写 。郑玄写好了公文,又写两篇颂辞,
倍受县吏的赏识 。郡守认为郑玄是少有的奇才 , 不愧神童之名 , 后来亲自为他主持
了冠礼(男子20岁时为表示成年而举行的加冠典礼) 。
郑玄对术数之学的研究也很有心得,成名很早 。据《玄别传》记载,郑玄17岁
时,有一天正在家读书,忽见刮起了大风,他根据自己掌握的一些方术来推算,预
测到某日、某时、某地将要发生火灾 。于是,他立即到县府去报告,让政府早做准
备 。到了某日某时,某地果然发生了火灾,但由于早有准备,并没酿成大害 。这件
事不胜而走,郑玄又被当地视为“异人” 。
二、不乐为史折节向学
伴随著知识和学问的增长,郑玄步入了青年时代 。他虽然立志於潜心钻研经学,
并已具有了一定的经学造诣,但由于家境贫寒,生活困苦,已没有条件继续专门攻
读了,父母兄弟迫于生计问题 , 也都不允许他再不事产业而长年读书了 。在18岁那
年,他不得不出仕,充任乡啬夫之职 。汉代地方政府实行郡、县二级制,县以下设
【郑玄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乡、亭、里、什、伍等,一般是五户为伍,十户为什,百户为里,十里一亭,十亭
推荐阅读
- 钟会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 朱买臣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 章帝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 郅都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 董宣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 艾伦个人资料
- 班超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 班固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 班婕妤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 班勇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