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祚荣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大祚荣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文章插图
大祚荣
大祚荣(?—719) , 姓大氏,粟末祉H人,唐朝渤海国创始人(698—719年在位) , 军事统帅 。
祉H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古老民族 , 先秦时称肃慎 , 汉晋时称挹娄,南北朝称勿吉,隋唐时期又称秣靶 。世居白山(或称不咸山、徒太山、太白山、长白山)黑水(今黑龙江)之间 。隋时祉H拥有数十个部落,其中以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白山、黑水、粟末等七部最为强大,而这七部中又以居于粟末水(今松花江)流域的粟末部最为强盛 。
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原是粟末祉H中的一个部落首领,曾归附高丽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灭高丽 。唐廷为 防止高丽政权复辟和有效控制高丽和祉H人,将大批高丽人和一部分祉H人迁往内地 。其中大祚荣父子率其部众迁居到了营州(治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并在营州开始了长达30年生活。这期间他们同汉人接触,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 为将来创建渤海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与契丹相邻的营州都督赵文翙刚愎自用,激起契丹强烈不满 。于是熟悉唐朝内情的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归诚州刺史孙万荣等举兵反唐 。此后东北战事不断,大 祚荣父子与祉H酋长乞四此羽及部分高丽人遂东渡辽水(今辽河),于太白山(今吉林长白山)东北筑壁垒自保 。
神功元年(697年)六月  , 唐击败契丹后,武则天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 , 并赦免其罪 。但乞四比羽不愿受命,于是武则天令骁勇善战的李楷固(原契丹大将)、中郎将索仇率军进击,将其斩首 。这时时乞乞仲象已死,大祚荣便成为部落领袖,于是率余众逃走 。
但李楷固却率军穷追不舍 。圣历三年(700年)初,再次进攻大祚荣 。经过多年的锤炼,大祚荣已经成为一个“骁勇善用兵”(《旧唐书·渤海传》)的军事统帅 。面对李楷固咄咄逼人的进攻 , 大祚荣决定在其必经之路天门岭(今吉林张广才岭)设伏 。李楷固果然如期而至,当唐军渡过天门岭时,大祚荣利用有利地形,组织所率高丽、祉H兵据险抗拒 , 大败李楷固军,李楷固仅以身免 。
此后,由于契丹归附于东突厥 , 断绝唐军东进道路,唐廷不能再行进讨 。大祚荣乘机兼并 乞四比羽余众,收容高丽遗民,东渡辽河,返回祉H故地,占有太白山(今长白山)东北和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在今吉林敦化的敖东筑城以居,这就是粟末祉H的最初都城,后来被称为“旧国” 。
圣历元年(698年),大祚荣自立为震(一说振)国王 , 仍称祉H,实则已承认受唐之封,为唐朝属国 。大祚荣为了巩固震国政权,不但遣使与突厥结盟,而且又通好新罗,巧妙地在强权林立的四邻之间斡旋 , 故在数年之间,势力得到了迅速发展 。其疆宇南接新罗,北邻黑水祉H,西连契丹、突厥,有户10余万,胜兵数万 , 地方5000(一说2000)里 。成为东北地区不可轻视的政治力量 。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唐中宗即位以后,为了全力对付突厥,派侍御史张行岌出使震国,进行招抚 。大祚荣当即表示愿意归附,并派遣他的儿子大门艺随张行岌入唐为质,宿卫京师 。不久,因契丹、突厥连年寇边,道路被阻,使命不达 , 册封未果 。
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刚刚即位的唐玄宗又派郎将摄鸿胪卿、敕持节宣慰祉H使崔忻前往震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地置忽汗州(治今吉林敦化) , 并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 。从此,震国始去祉H之号,改称“渤海” , 渤海国正式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羁縻府州 。从此渤海国每年遣使朝贡,
遣使册封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辖之地为忽汗州,领忽汗州都督,自此始去祉H号,改称“渤海”,成为唐王朝设在东北地区的一个最高军政机构 。
【大祚荣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渤海国在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仿照唐朝 。在兵制方面也仿照唐朝的府兵十六卫建制,虽略有变革,但大致相似 。设左右猛贲卫、左右熊卫、左右罴卫、南左右卫、北左右卫等十卫 。后期还有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等编制,兵力多达数十万 。每卫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一人 。全国各地设折冲府,隶属十卫之下 。每个折冲府设折冲都尉一人 , 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 , 别将、兵曹、参军各一人,校尉五人 。
开元七年(719年)三月,大祚荣去世 。同年八月,唐玄宗遣使册封其嫡子大武艺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 , 承袭父位 。国人上进大诈荣为高王 。
大祚荣在位22年,初步形成了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多民族聚居地,为渤海国的长期稳固奠定了基础 。此外,大祚荣还同唐朝的亲睦和好,为渤海社会的进步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大唐的各色人等也把盛唐文明源源不断的带回渤海,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开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