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五种通信方式,中国古代通信方式的成语?

中国古代通信方式的成语我觉得应该有飞鸽传书

古代五种通信方式,中国古代通信方式的成语?

文章插图
五种通信方式是什么五种通信方式包括:烽火通信、飞鸽通信、驿卒通信、风筝通信、竹筒顺水而下通信等 。
1、烽火
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唐宋称作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 。烽火台一般相距十来里左右,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 , 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
2、飞鸽
飞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鸽 , 所谓的飞鸽传书就是古人利用飞鸽识主和恋家的特点,再加上信鸽超长的飞行能力和惊人的记忆力 , 从而把一些重要的信件或情报绑在鸽子腿上,让信鸽来互相传递的一种便捷通讯方式 。
3、驿卒
驿卒是古代传递政府公文的人,一般又称为“邮子”、“驿夫”,也就是现代的邮差 。
一旦遇上公文上有“马上飞递”字样时,就是八百里加急文书,这个是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驿卒要骑快马,以每天四百到八百里的速度进行传递,保证急件安全快速到达目的地 。
4、风筝通信
军事上利用风筝的例子,史书上多有记载 。
汉初楚汉相争时,刘邦围困项羽于垓下,韩信向汉王刘邦建议用绢帛竹木制作大型风筝,在上面装上竹哨,于晚间放到楚营上空,发出呜呜的声响,同时汉军在地面上高唱楚歌 , 引发楚军的思乡之情,从而瓦解了楚军的士气,赢得了战事的胜利 。
5、竹筒
竹筒顺水而下通信:隋文帝年间南方叛乱,史万岁孤军深入剿匪,那时没有快递公司,只好把战报放进竹筒里顺水而下 。
古代五种通信方式,中国古代通信方式的成语?

文章插图
古代四种传信方式“一、竹信是用竹篾制成雁的形状,中间夹着书信 。
二、飞鸽传书就是古人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 。
三、驿站传信是最早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四、烽火是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 。
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 。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 。特别是汉代 , 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 。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 , 以明责任 。
隋唐时期 , 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 。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 , 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 。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 , 幕及陇山头” 。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 。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 , 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 。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
【古代五种通信方式,中国古代通信方式的成语?】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 , 并出现了“急递铺” 。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 。铺铺换马,数铺换人 , 风雨无阻,昼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 , 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