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详案模板( 三 )


生2:我们在卖一次性杯子的商标上发现,除了毫升,还有CC和盎司这样的容量单位 。
生3:我们发现可乐和雪碧的瓶子里都没有装满,上面还空了一截,其他饮料一般都是装得满满的 。
生4:我们发现牛奶也是,有的用毫升和升做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 。
2.对于你们的发现,我也很感兴趣 。就像你们说的,容量单位除了升和毫升,还有CC、盎司等,我特意买了用CC、和盎司作单位的两种一次性杯子 。每组发两个,请你们利用桌上的量杯和水,来研究一下它们与毫升有什么关系?
(1)每组一个9盎司和300CC的一次性杯子,实验研究 。
(2)你们是怎样做的?有什么发现?
说明:CC其实是你们五年级将要认识的另一种计量单位立方厘米的英文缩写,1毫升就相当于1CC 。而盎司则是一种英美国家使用的计量单位,英制的1盎司大约是28点几毫升,美制的1盎司大约是29点几毫升,所以,盎司并不是一种国际通用单位 。在我国,酒吧里喝洋酒会以盎司计量,而其他地方不常使用 。
3.刚才你们还提到,可乐和雪碧的瓶子里都没有装满,上面还空了一截,其他饮料一般都是装得满满的 。那我就想了,这一瓶可乐明明应该是600毫升,上面空了一截不是短斤缺两吗?
生1:我觉得没有,因为瓶上标的是净含量,就是指里面的600毫升 。
生2:我认为600毫升就是指瓶子里一共能装600毫升可乐 。
(1)什么叫净含量?
师:净含量是瓶子里饮料的多少还是瓶子能装多少饮料呢?可乐公司有没有短斤缺两呢?于老师从超市购买了一些饮料,供你们研究 。
(2)学生实验研究 。
(3)交流实验结果: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组的1瓶可乐没有装满,瓶上标的净含量是600毫升 。通过测量,我们发现里面的可乐刚好是600毫升 。
生2:我们组测的是220毫升的袋装红梅牛奶,净含量确实是220毫升 。
生3:我们组测的是1瓶装得满满的饮料,瓶上标的净含量是500毫升 。通过测量,我们发现确实是500毫升 。
生4:我们测的一瓶美年达饮料也没有装满,但通过测量,我们发现里面的饮料不但不少,还超出了它瓶上标的净含量 。
师:确实,净含量就是指瓶中液体的多少,而不是指瓶子能装多少液体 。比如这瓶可乐,净含量600毫升,就是指里面的可乐是600毫升 。那瓶子的容量是否刚好600毫升呢?大于还是小于600毫升?
说明:根据国家对定量产品包装的规定,包装上必须标明净含量 。假如实际量低于所标净含量,则视为短斤缺两论处 。只要是合格的商品,它的实际量不但不会少于所标净含量,有是还会超出净含量 。
三、称一称
1.刚才还有同学说到,牛奶有的用升和毫升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 。那牛奶是否也和水一样,1升就是1千克呢?
(1)提出猜想:这三个烧杯里分别装有1升水、1升牛奶和1升油 。你认为它们的重量相等吗?
(2)学生猜想,说说想法 。
生1:我觉得牛奶和油应该和水一样,1升就是1千克 。
生2:我认为牛奶和油都比水重,因为牛奶和油都比水粘稠 。
生3:我认为油应该比水轻,因为油总是浮在水的上面的 。
2.实验验证:将三种液体分别称一称 。
3.交流实验结果:1升水的重量正好1千克;1升牛奶的重量大于1千克;1升油的重量小于1千克 。
小结:不同的液体,容量相同,重量不一定相等 。
四、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围绕升和毫升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估一估、量一量、称一称等活动 。你有什么收获吗?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详案最新模板3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推荐阅读